提示:因为微信图文限制本文图片无法正常显示,请关注Ecovane微信公众号查询浏览原文,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世界及中国经济进入21世纪,面对一个以可持续、分散式、扁平化、资讯信息化以及价值链共赢为特征的新低碳经济模式,如何引领中国制造和市场迈向可持续的生产以及消费,是环翼(Ecovane)及成百上千位可持续发展同仁奋斗的命题。
在环境污染这个话题上谁也不愿意成为问题本身或者问题的一部分,任何想占领市场、舆论以及趋势的企业都希望成为问题的解决方案,环翼及众多合作伙伴凭借多年生态设计及评估的相关经验和努力,借组互联网知识和平台,依靠分布式跨领域、全产业链合作,打造“一米一”生态设计及绿色产品平台,为中国制造转向绿色智造提供科学的指导,快速的应用并创造长远的社会、环境及经济价值。 财富500强的跨国企业和少数领先企业在绿色产品研发,生态设计上已经耕耘数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以及技能。由于开展的时间比较晚,中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生态设计以及绿色产品研发及消费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步入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中国企业和社会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契机,一米一将为中国企业和社会的绿色转型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LCA与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在发展经济,创造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社会的污染和负面影响,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与环境生态和谐共生。低碳经济的讨论深远而广泛,其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政策及智囊团的高层讨论,而是与整个经济体自上而下的各个单位包括政府单位,国际机构以及组织,各行各业企业,社区直到个人都息息相关。
在政策层面,中国出台了清洁生产法令(2003)及促进法以及循环经济法(2009)要求企业及产品往低碳生态的方向发展(例如采取生态设计,生态包装等);在标准层面,各行业有关绿色产品的标准以及生态设计的法令也陆续出台,(例如2013年工信部推出的电子产品以及汽车产品的生态设计标准(试点),在绿色建筑领域对绿色建材生态标准的研究等);在行业层面,各种可持续产品设计、生产的倡议陆续推出(例如欧美的可持续采购要求,服装、纺织行业等以及国际可持续联盟的可持续产品倡议等);在消费者层面,NGO以及各种消费团体也对各品牌提出了绿色指标和透明化报告的要求(如IPE的污染地图及透明供应链披露,GRI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等)。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法令,政策, 标准,倡议以及要求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眼:生命周期思维及评估(LCA)以及以LCA为基础的生态设计,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量化工具,LCA是一个理解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工具,通过理解与评估与产品相关的原材料,生产,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处理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经济及社会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就能在一个全面,公正,系统的方法基础上研究,了解,比较一个产品或一系列产品的环境属性,并为进一步开展生态设计、改造和优化产品提供创造可能。LCA及以之为基础的应用和工具已经被广泛用于指导政府政策标准制定,企业战略决策与优化,市场沟通与交流,消费者教育与绿色选择等产品经济领域;
中国企业低碳发展困难和机遇
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在解决民生和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确保支撑社会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和生态功能免于遭受破坏。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政策,包括准则标准、激励及惩罚机制等,市场,技术,金融,人力物力等诸多方面齐头并进,多管齐下,并严格执行和检查、监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朝着低碳经济迈进的步伐不偏离方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摆在面前的机遇又何在?有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引领企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走上绿色经济的轨道,特别是针对广大的对生态及低碳经济知之甚少的中小企业,他们的问题有哪些?又该怎么办?
环翼结合多年的工作,以及调查和访谈,总结了以下中国企业在面临低碳经济时碰到的主要问题(举例),并相应地提出原因分析以及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思路:
市场动力:对生态产品和技术的需求并不像衣食住行那么直接,消费者往往意识不到我们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生态要求尚未全面转化为购买力,因此企业认为做生态设计竹篮打水,得不偿失;
分析: 从消费者角度看,人类的大脑并没有设计成能够预知未来的模式,消费者会以传统的消费行为为自己的未来消费模式做预设,并以为自己也将能够日复一日的重复这样的消费行为——即使无数人都耳濡目染了环境的恶化和破坏生态的消费行为的不可持续性,人类受局限的大脑直觉还是会因为惯性指挥下意识地去选择有助于眼前生存需求而忽略长远的决定——除非消费者被明确的告知符合人类更健康,社会更进步,生态更文明的消费行为需要而且可以用理智来指挥而不是欲望冲动驱使,从而欣然接受和执行(并从中获得更加理智的消费快乐体验),养成理智和生态消费行为的习惯。
建议应对措施:分两步进行,在消费者没有养成生态消费习惯和文化之前,应用政策引导低碳生态产品和经济市场的建设;同时,积极教育和引导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改变,除了知识层面的宣传,更需要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类似企业EHS文化里面的一套行为安全Behavior Safety的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社会里,还可以借助社交、资讯,培训等渠道共同作用,潜移默化,逐步建立生态低碳经济的市场;
政策压力:中国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但是同时也需要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政策环境。在对企业自主性要求不高的粗放经济模式时代,被动跟随式的战略将会被力求上游的企业所淘汰,未来透明化,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企业参与全面、绿色、低碳的竞争,动作迟缓,效率低下,风险意识薄弱,准备工作匮乏的企业失败的概率将远远高于积极应对,成功转型的低碳企业。
分析:政府是规范社会单元包括企业行为的主管部门,为了保证社会竞争的公平有序,社会机制运转的高效合理,政府会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市场经济的行为。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将通过科学研究(以类似于生命周期评估、物质及能源效率,工业生态学之类的方法为主),指导绿色产业决策,并形成引导产业低碳发展的方针政策,比如中国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清洁生产法令以及促进法,循环经济法,2015年修正的环保法,以及一系列产品和产业生态设计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彰示着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生效,也意味着中国的企业也将需要顺应国内国际潮流,以避免碰到违法违规这道火墙。
建议应对措施:与其坐以待毙,成为生态问题的一部分等待被“解决”,不如积极投身生态设计,学习,理解,消化,学以致用,建设成功生态产品和产业案例;参与政策、标准制定和对话,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成为政策的拥护者而不是奴隶;
商业模式:低碳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基于高碳的工业、农业经济,它有其特定的低碳和生态属性和表现,这对工业革命以来按照传统市场经济模式运行的企业来说冲击很大,中国的中小企业担心不能够消化这种经济模式带来的影响,最后从世界经济舞台上溃败;
分析:低碳经济模式是目前全世界都在研究和实验的课题,包括欧美在内的发达国家也都开始试水“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里夫金),大力开展新能源,分散能源,能源存储以及联网以及绿色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建设,另外智慧或者生态城市也是各国和企业所热心关注的话题。中国有广大的市场空间去尝试新的商业模式,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个体产品经济向高附加值共享经济转型,推陈出新是历史的必然,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双刃剑效果会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要求企业深入了解低碳经济的模式并开始创新的步伐(技术、管理、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
建议应对措施:在执行生态设计的过程中,深入本行业领域研究和讨论可能存在的生态设计机会,并制定发展战略和配套的商业模式;
资金限制:企业可能会以为生态设计很花钱,如果迟迟未开展生态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慢慢就会错失了跟上甚至引领绿色经济的机会;
分析及应对措施:其实开展生态设计不等同于砸钱做工艺线的全面升级换代,或者是是把原来的技术以及流程推倒重来;生态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寻找技术,经济,环境三者可行以及开展便利,实施生态设计的企业往往会发现其实通过对全生命周期环境热点的分析,除了可以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零成本方案(low hanging fruit),甚至有时候可以节省大笔开销或者带来新的市场机会,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工业生态领域,A企业的废料作为B企业原料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废水淤泥作为建筑材料,废酸作为中和的原料,建筑废料重新制作混凝土等等),除了变废为宝,通过热点分析,有时候全产业链的生态设计能彻底改变企业原本高成本高投入的资源依赖型的经济模式,转向以产品服务为导向的服务经济(比例租车、打印机的服务而不再是卖车、打印机),同时运用金融设计(例如绿色信贷,融资租赁等手段)解决了资本投入问题而成功迈入低碳绿色经济的案例层出不穷,而且随着循环经济,生态设计的开展,这类例子将越来越多;
管理及资源:集约型经济环境下的竞争是人,资源和技术综合的竞争,对于旨在提升企业表现和竞争水平的企业来说,生态设计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不言自明——生态设计不是化妆术,也不是应付媒体和社会的责任报告,生态设计直接关系企业的DNA——产品和市场;
分析:因为没有看到生态设计触及企业的核心价值,很多企业轻视了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战略意义,而是把生态设计当做了应对政策以及为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报告添枝加叶的工具。其实任何一个严肃投身生态设计的企业都知道,生态设计绝对不简单——作为产品设计的一部分,除了常规设计需要的元素,比如产品需求分析,性能分析,成本经济型分析,可行性论证以及生产规划实施以外,生态设计对于识别环境问题,从战略、商业模式、技术层面寻找生态解决方案,执行和持续进行都有系统的管理和智能、人员、资源的要求,如果把生态设计简单看做买FSC认证的或者回收纸来印刷产品说明书,那就太小看生态设计的价值了。
应对措施建议:生态设计是低碳经济体对每一个企业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立志提升产品价值,进行生态价值差异化竞争的企业来说,你要做的远远不只是表面工作——需要自上而下的承若,步调一致的战略以及执行,布局合理的资源配置,高效突破的生态创新,以及把生态与功能,市场需求和传统商业的有机整合;
最后,从技术层面说一下生态设计的挑战,因为中国制造业庞大,设计范围极其广阔,而生态设计又需要全产业链协同作战,因此需要一个各领域能合作协同的信息平台,传统的隔离的、孤立的,单向的LCA研究效率低下,成本高,缺乏合作与交流,无法把生态设计概念转换为生产力,因此从技术、经济层面来说,也需要一个能够更能解决目前紧迫问题的模式或者平台。
生态创新平台—— 一米一
一米一从各个角度努力解决上述五个问题(的关键或有效部分),例如,有关缺乏市场动力,一米一的APP应用模块将赋予低碳行为引导模式,促进生态教育和实践;关于政策应对,企业通过跟踪指尖绿洲平台,获得最新的政策动态和走向,参与政策讨论与分享,积极应对政策要求;关于商业模式设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一米一的分析和报告,以及产品类型专家及顾问的意见了解本行业产品的生态属性,在此基础上挖掘机会和设计;关于资金成本,一米一的各行业、产品板块的主持人将定期组织该行业产品板块的最佳实践分享和交流,发布产业生态趋势报告,促进金融和产业创新,引导产业的发展;最后,关于管理和资源,一米一将集合中国最优秀的各领域产品生态专家,并将召集各行业的生态服务提供机构为企业和产品生态设计提供纵深的服务;此外,一米一将组织能力建设项目,满足企业对生态设计管理能力建设的需求;
通过互动、共享、分散的平台模式,环翼期望企业能够得以持续深入的开展产品和产业的生态研究,满足低碳经济的数据基础需求并指导方向;产学研一体化操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通过环翼以及后台众多专业的LCA专家和顾问打造结实的LCA产品数据模型和模板,并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快速的学习和了解其产品生态属性,开展生态设计和研究;基于协同工作的模式,大大降低时间和研究成本,提高生态设计的效率;未来,一米一也将在扩大利益相关各方形成更多价值创造上的发挥作用和潜力。